當前,辣(甜)椒爛稈子主要有三種病害引起,分別是潰瘍病、疫病和菌核病。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下這三種病的發(fā)病原因及防治。
一、辣椒潰瘍病
屬于細菌性病害,每年冬季是潰瘍病的高發(fā)期。病原菌常從各種傷口侵入。連陰雨天氣下,病害發(fā)展很快。該病菌一旦侵入植株體內即快速擴展,造成較大損失。
莖稈染病,產生灰白色至灰褐色條狀枯斑,莖部開裂,剖開莖部可見髓部開始變空,維管束褐變。病害擴展緩慢時,病莖略變粗,其表面生出較多不定根或刺狀突起,最終導致病莖髓部全部變褐,造成全株枯死。
防治:
1.避免棚內高濕露水出現。潰瘍病在高濕的環(huán)境中發(fā)病嚴重,棚室管理中應在保證棚溫的基礎上盡可能通風降濕。連陰天到來前切勿澆水,并采用膜下澆小水、行間鋪草、減少噴藥等方式,降低棚內濕度。
2.注意保護好植株傷口。菜農在疏葉、摘椒及打杈后容易造成傷口,病菌容易從這些部位侵染,菜農要避免在雨天和剛澆過水后棚內濕度大時操作,以保證植株的傷口有足夠的愈合時間,并使用銅制劑涂抹傷口。
3.藥劑防治。當辣椒植株發(fā)生潰瘍病時,菜農可噴灑可殺得3000防治,每隔5至7天噴灑1次,連續(xù)噴灑2至3次后,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。
除了噴藥防治,對于發(fā)病較輕的植株,菜農可將藥劑調成糊狀采用涂抹法進行防治。涂抹前用小刀將病患處刮干凈,涂抹時不要只涂抹傷口處,最好用毛筆或刷子將傷口周圍也一并涂抹上,這樣不僅對整個傷口進行了全面防治,對周圍的部分也起到了防治效果。
二、辣椒疫病
疫病病原屬于卵菌,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,其中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率較高,是主要初侵染源。
田間傳播主要靠灌溉水攜帶、水滴濺射、農事操作和接觸傳染。一般情況下,溫度越高、濕度越大,發(fā)病流行越重。
疫病發(fā)病迅速,防病用藥也要及時,發(fā)現后要立即噴藥,絕不能耽誤時間,一旦耽誤了防病時機,往往造成重大損失。
防治:
1、種子消毒:采用50%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或20%氟嗎啉可濕性粉劑加0.136%赤·吲乙·蕓苔可濕性粉劑(碧護)浸種,取出用冷水沖洗后催芽播種。
2、帶藥定植:移栽前施藥,采用藥液噴施幼苗整株和根部土壤的方法,可選用44克/升精甲·百菌清懸浮劑或68%精甲霜·錳鋅水分散粒劑。
3、加強栽培管理:合理密植、高壟栽培、注意排水,控制濕度是關鍵。
4、發(fā)現中心病株后盡快清除,同時開展藥劑防治。
噴藥時應先噴未發(fā)病區(qū),再噴發(fā)病區(qū)。噴藥時要將噴頭向上45度,從辣椒的莖基部向上均勻地噴灑到葉片的背面。發(fā)病株所在壟畦及其鄰近壟畦是重點防治區(qū)域。
可選藥劑有:68%精甲霜·錳鋅水分散粒劑、25%雙炔酰菌胺懸浮劑、50%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、52.5%噁酮·霜脲氰水分散粒劑、60%唑醚·代森聯(lián)水分散粒劑等。
三、辣椒菌核病
菌核病病原屬于核盤菌,病菌從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。在棚內,病株與健株,病枝與健枝接觸,或病花、病果軟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起發(fā)病。棚內低溫高濕時發(fā)病重。
菌核病造成的爛稈主要侵染表皮,發(fā)病莖呈灰白色,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,后莖部皮層霉爛,病莖表面或髓部形成黑色菌核。菌核鼠糞狀。干燥時植株表皮破裂,纖維束外露似麻狀。
防治:
發(fā)病初期,及時用藥。藥劑可選用50%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或50%乙烯菌核利干懸浮劑1000倍液,或50%百·菌核可濕性粉劑750倍液噴霧防治。遇連續(xù)陰天發(fā)病時,可每畝用10%腐霉利煙劑或45%百菌清煙劑200克,于傍晚均勻布點,閉棚熏一夜,每隔5~7天一次,連續(xù)防治2~3次。
12316今日熱點
資訊內容
最新資訊更多》